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告白 湊かなえ


說好要寫心得的。

我常想著電影跟小說原著到底感覺差在哪裡,所以通常我覺得好看的電影我就會找原著來看;好看的原著當然也會試著找電影來看,我總是非常好奇在視覺化的過程中,我的想像跟其他的人的想像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小說跟電影的轉換總是非常的有趣,有些是兩種版本我都很喜歡,有些是電影無敵好看小說無敵難看,有些是電影無聊到崩潰小說卻扣人心弦,當然也有兩種版本都很爛的(像暮光之城)。

通常電影跟小說的差別是,電影通常為了滿足人「有夢最美」的幻想和「王子與公主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會有所謂「大團圓」或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在這方面小說似乎較能符合生活真實的狀況(例如「穿著PRADA的惡魔」,小說的結局可沒那麼的溫馨啊),真實生活講究「合理」,而合理的事情往往就傷感情。

是說這本書看起來很快(我大概兩三個小時就看完了),所以我就強迫我室友看,我室友也滿快就看完了。啊至於有沒有什麼毛骨悚然的感覺,其實沒有,就我對這種東西反應本來就不會太強烈,我朋友之前笑稱我是濾波器......

說了那麼多廢話,來說說告白(防雷頁不知道做夠了沒?)。

書分六章

第一章   神職者(森口老師的告白,但她不是神職者,神職者是正義,櫻宮正義。)
第二章   殉教者(美月,是有那麼一點的符合殉教者?)
第三章   慈愛者(少年B的媽媽)
第四章   求道者(少年B)
第五章   信奉者(少年A)
第六章   傳道者(森口老師,我會認為她是傳道者)

小說有趣的地方在於對少年B的母親多所琢磨,在電影中她的角色沒有那麼鮮明,以至於有時你會不太能理解她內心的想法,但小說中就寫的十分細膩。

其實少年B的母親就是大部分社會新聞的那種母親,愛比較,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優秀,但偏偏孩子又表現的差強人意,恨鐵不成鋼卻又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無可替代、鳳毛麟角,殊不知如同自己孩子的小孩是多如牛毛,而自己的小孩不過是那九牛一毛的......

這是升學主義的悲歌吧,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念書,有些人就天生比較愛啃書,有些人就注定與書無緣、但卻在另一領域有番事業,然而大多數的人都跳不出框框,誰叫規矩是為規則內的人設的,而不是為那群在規則外的人所設的呢?

再來就是關於少年B的部分,應該很多人看電影時都覺得這什麼跟什麼那少年B是在做什麼......

他其實很平凡,跟大多數人一樣:膽小、怕死、心胸狹隘、帶著某種成分的殘忍,明明就一無是處卻又想證明些什麼,雖然知道自己就只到這裡卻有想掙脫什麼,但卻又沒有那份膽量,只能畏畏縮縮的尋求避風港,躲在凋零的樹下祈求狂風暴雨趕快過去,就是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孩,做了一個自以為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抉擇,卻從此走上不歸路,你說他天真也好說他愚蠢也好,這樣子的人,你覺得值得同情嗎?

少年A其實也是你我,一個自以為是卻又同時自卑、自怨自艾總覺得自己被世界遺棄、被世人遺忘的可憐蟲,恃才傲物、目中無人,自以為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曠世奇才,缺乏同理心、缺乏善良亦缺乏人性,除了是病態社會的產物,也是一種潛在的社會不定時炸彈。

至於美月啊......對於祭品,我想我上篇已經寫很多了,現在就不多提。

森口老師的部分,就不想把她拿到人物分析這部分來寫,必須由故事的部分來理解她,必須追尋書中的告白軌跡、走上復仇之路才有可能理解這部分的思維。

森口是個潔身自好的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她用她認為合理的方式避免所有不必要的難堪,如不私底下跟男同學有接觸、保持老師跟學生間的界線、努力當個好媽媽、為小孩著想所以盡自己所能獨力撫養小孩、為了經濟獨立、維持自己的生活她選擇當老師。

一切沒有崇高的理想、也沒有所謂的社會責任,她選擇的道路不是當個神職者,她只是個接受現實、安於現實、懂得如何在體制內生存的一個傳道者。

應該一切就要這樣平平凡凡的下去,但她的合理、她的理性在體制內突然完全不能用了。

學生殺了自己的女兒,而女兒即是她生活的一切,但因體制內法律的保護,就算舉發,學生也不會得到任何制裁,從這刻起,她的生活開始崩解。

復仇往往是人生存的動力,是很強烈的動力,也許只有宇宙誕生的那瞬間,那種爆發才能與之抗衡。

我室友說森口老師的復仇太殘忍,如果是她的話頂多殺了少年AB,何苦連累眾多人跟著喪命?

但復仇從來就不是對等的,那是一種毀滅性的情緒,復仇是一種隨時可以玉石俱焚的覺悟,那是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行動,況且現在很多事情似乎只能以以暴制暴的舉動來解決。

姑且不論道德上的爭議,森口老師進行得幾乎是完美的復仇,而且是全面性、毀滅性的復仇。

森口老師很聰明,她知道小孩子的世界如何運作,巧妙的用校園霸凌(由此可想像日本的校園霸凌有多麼的普遍)對少年B造成心理壓力(對少年A似乎沒效,沒辦法因為少年A跟少年B的狀況不太相同,他有種漫不在乎、恃才傲物的氣息),然後再巧妙利用年輕老師的自我滿足心態對學生的生活壓力,當一切無效的時候則再去尋找學生的弱點。

少年A的弱點,她找到了─母親。

找到弱點加以攻擊,找到所愛加以殺害(且藉愛其人之手),才是最可怕的復仇。

我想這本小說中,最諷刺的就是對於親情的描寫,載舟覆舟,生生死死,離別重聚,親情成了所有犯罪的完美藉口,成了所有付酬的完美代罪羔羊,你說錯也對,說對也錯,要人寬恕容易,但輪到自己的時候,是否能寬恕?重點是,寬恕是正確的事情嗎?(寫到這裡就想到之前有關死刑犯的爭論......)

題外話,我跟我室友在爭辯森口老師的所做所為,我室友提到一點:
「櫻宮正義(森口女兒的生父)都原諒的犯罪的少年,森口老師可以不原諒,但是不必如此殘忍。」

這話我不敢苟同,正義先生跟森口老師的差別在於森口老師是獨自扶養女兒、所有的心力所有的愛都在女兒身上,櫻宮正義可以選擇原諒(就跟有人說小孩子在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之前通常爸爸都不覺得是他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森口不行,她的生活崩解了,她的生命等於是終結了,櫻宮希望她得到重生;犯罪的少年們也能得到救贖。但森口從來也不渴望重生也不需要救贖,事實上也證明.......

沒有救贖,復仇的道路上更沒有救贖。

人生,也是一條沒有救贖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